◎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曾 阳
问题解决,是综合运用知识、技能、方法、策略、态度等因素的结果。随着我国考试评价改革的推进,政治学科会更加重视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,同学们应把提高这项能力作为重点。
答主观题怎样才能不偏离问题?
先来说一个有意思的现象。假如你把自己的政治卷子放成一摞,快速翻看老师用红笔标的考点分数,不少同学会发现,自己的得分多是在所写答案相对靠前的部分,而相对靠后的部分得分较少,为什么?先做试题,我再来解释。
【例题1】
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,O2O(电子商务线上与实体商务线下的结合)成为大众热议的创业词汇。举个例子,一个学校门口有一位大妈卖煎饼,她买了一部手机,建了一个微信群,然后统计哪个年级、哪个班的人要煎饼,要不要辣椒,等学生放学后,可以直接取煎饼,还支持在线支付,这就是O2O电子商务模式。
运用《经济生活》的知识,说明上述关于O2O的观点能给创业者带来什么启示。
有两种常见错误:第一,有的考生只用经济必修模块教材中“企业经营”相关知识来回答。第二,有的考生想把“企业经营”的下位概念写全,结果写了“要诚信经营,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”。
【参考答案】
创业者应具备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,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,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,依靠科技进步,借力O2O模式提高服务水平,挖掘行业发展的新机遇。
解答该题,首先要明确试题问的是什么。试题讲了一个大妈卖煎饼的故事,但设问的落脚点是“给创业者的启示”。上述第一种错误是仅从“企业经营”角度回答,没有扣住“创业者”,丢了“自主创业准备”(教材中的综合探究课)的有关知识。
这里,给同学们的第一个提示是:一定要有问题意识,要很清楚这道试题问的到底是什么,扣住问题来答,而不能从主观印象出发。
假若没有弄清有待解决的问题,就可能写多了,导致第二种错误。这样答的考生,通常是先把那些感觉与试题设问相关性强的知识写上,然后再写相关性较弱的,如果时间够,还会再写一些离设问较远的答案,希望老师能从中挑出分来,这就是许多同学的答案越靠前部分得分越多、越靠后部分得分越少的原因。
再有,第二个提示是:一定要注意审题,弄清试题材料所提供的条件,并筛选和利用有效条件合逻辑地解答。
试题材料会提供一定的解答条件。上述第二种错误多答了“诚信经营”“信誉形象”。材料中的“手机”“微信群”“在线支付”等与“利用科技”和“互联网+”相关;“要不要辣椒”“直接取煎饼”“支持在线支付”等与提高服务水平相关。考生顺着这两条线索,可以归纳出“依靠科技进步,借力O2O模式提高服务水平”的结论。而“诚信经营”“信誉形象”在试题材料中并无出处,在本题中是不用答的。考生要准确辨识试题提供的条件,不能随意附加条件。
本题中部分答案有难度,如“创业者应具备较高的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”“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潮流”“挖掘行业发展的新机遇”等,这些答案不是从试题的显性条件中得出,而是从字里行间提取信息,使隐性条件显性化,进而得出结论。考生读题要有想象力和概括力,大妈卖煎饼都“O2O”了,创业者是否也该迎着“互联网+”的风口飞起来呢?可推知,有较强判断力和决策力的人更适合创业。该题考点的背后,其实是考查考生的综合素养,以及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。
试题的情境越具体,一般越会激活考生的想象等形象思维。想象与创造性思维密切相关,逻辑思维则不如形象思维更能产生突破性、创造性的成果。考查想象力,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创造性思维能力。
除以上分析,在做主观试题的过程中,同学们还有必要采取一定的策略、方法、技巧,利用知识工具,合逻辑地、有结构地进行解答,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等。在解答过程中,没有固定不变的具体流程,同学们应努力做到任务方向明确、思维开放灵活、善于变通创新。
你看到的是不是问题的全部?
【例题2】
“啄序”是啄食顺序的简称,指群居动物通过争斗获取优先权和较高地位等级的自然现象。群居动物(如鸡等禽类)中存在着等级,等级高的动物有优先权,如果有地位较低的动物先去取食,会被地位高的动物啄咬。有趣的是,“啄序”概念,现在也被用于贸易理论研究(下图)。
注:离岸外包,是企业(跨国公司较多)利用国外资源和企业外部资源的低成本优势,将生产和服务委托给一些国家(多为发展中国家)的企业,所进行的一种产业转移。
运用经济学知识,分析我国企业可以怎样借鉴“啄序”理论。
【参考答案】
我国企业可参考“啄序”理论,认识自身在全球竞争中所处的位置和未来发展方向,选择恰当的战略定位。从“啄序”理论中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性,认识到企业实现转型升级,要通过依靠技术进步、科学管理,提高劳动生产率,增强竞争实力。
这道试题的答案与例题1有相似之处,都从知识层面考查了“企业经营”的某些内容,例题2与例题1可以进行成组训练。但这种成组训练仅是知识层面的,且知识内容重合度有限,例题2还有洞察问题实质的考查要求。
要解答该问题,要看到“啄序”背后的东西:第一,企业“啄序”的背后是企业“生产率”——看图中的横轴。第二,企业“生产率”的背后是“竞争”——要概括文字材料中的“等级”“优先权”“啄咬”,以及图中的“全球通吃”“鲸吞蚕食”“分一杯羹”“小圈子里”“无食可吃”。第三,“竞争”的背后是“创新”这一概念。答案分层设置,“创新”概念处于整个答案结构的最底层。在人的意识中,越是靠近底层的概念,通常对人的活动影响越深。试题考查对底层概念的直觉能力,是鉴别学科素养水平的一种手段。考生认识问题不仅要有广度和灵活度,还应有一定的深度和敏捷度,特别是优秀考生,应具备一下就抓到问题实质的本领。
分析问题为什么要做到思维具体?
【例题3】
你知道吗?博物馆建筑的形态能表达多种信息,建筑本身可能是博物馆中最大的展品。
结合材料,从建筑设计的视角说明博物馆是传承文化的殿堂。
【参考答案】
三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都反映了对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,这能帮助观众感受和理解区域文化,传播地方精神。文化多样性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,三个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都力求展现本土文化特征,这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。
你能答出“地方精神”以及“文化多样性”等内容吗?如果能,是紧扣设问、合逻辑表达的吗?
三个博物馆都反映了它们各自的“文化区域特征”,在“一方水土、一方文化”的背后,则是一定的“地方精神”及其影响力。对这种“地方精神”的把握属于在本质层面的认识。对这道题的分析,要从文化一般具体到博物馆。只有具体地分析博物馆,才容易想到文化的精神作用,再想到“地方精神”的概念。当然,如果是从文化模块教材辅助文的“中国精神”演绎推导到“地方精神”,也是一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可行路径。假如离开了对博物馆的具体分析,可能就只能找到“继承”“创新”等这些很常见的试题答案。
与回答“地方精神”同理,如果从对文化的一般性认识,具体化为对博物馆的特殊性认识,且注意到三个博物馆之间的文化差异,就比较容易想到“文化多样性”了。另外一条思维路径是,懂得涉及多地文化对比的试题常考查文化多样性这个概念,这道题也比较好答。
以上回答有关“地方精神”“文化多样性”的内容,都需要从文化知识的思维一般,走到博物馆建筑的思维具体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,是政治学科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,解答试题不能脱离试题情境而抽象地表达。
再有,许多优秀的博物馆建筑设计,既反映了对当地文化的继承与创新,又反映了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促进,要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,也是全面地、具体地认识事物的辩证思维的要求。
最后,生活是认识的源头。同学们只在书斋里闷头读书是不行的,必须走进社会大课堂。有比较丰厚的生活经验积累,对我们解决难题会有大帮助。